气象科普教育历史悠久
“观云测天,探索大气奥秘,科学学习,培养自身本领。我也曾经是中学气象哨哨长!”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对校园气象站有着很深的感情,他的话更是鼓舞和激励了很多老师和学生。
回顾校园气象站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悠久的历史。据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科普部副主任刘波介绍,上世纪30年代,我国的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便开始积极倡导气象站进校园,并率先在他任教的东南大学创建了校园气象站。新中国成立后,校园气象站如雨后春笋般建立。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些年来,校园气象站再度兴起。截至2014年,全国已建立校园气象站1150个,其中2014年新增344个,全年参加校园气象科普活动累计达49.5万人次。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作为气象科普工作的主要牵头承担单位,积极推进气象科普进校园活动。近年来,该中心积极搭建了校园气象站、校园气象网、《气象知识》校园版、“国家气象体验之旅”活动等“四位一体”的校园气象科普平台。今年,气象部门还重点打造全国中小学气象科技活动联盟,开展全国性气象科普教育活动,为所有开展气象活动的中小学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各地不断创新亮点频现
“校园气象站是农村孩子的科技园。”浙江省丽岙镇第二小学的老师伊佩军对于气象实践在孩子学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据中国气象学会科学普及部工作人员林方曜介绍,校园气象站大致分为农村校园气象站、城市校园气象站、中小学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中小学气象科技教育创新联合体以及特殊学校校园气象站等类型。
“各地的校园气象站因为当地经济水平和各地教育方式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上海的校园气象教育有深度,浙江校园气象教育有广度,大连、鞍山等城市形成了以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主的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特色。”刘波直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上海和浙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虽然校园气象站在各地发展速度不一,但是在不断创新的探索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亮点。
正大中学校园气象站是上海市校园气象站工作的一个缩影。该校气象科普兴趣小组的成员认真做好每天的气象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工作,就如同的观测员一样。同时,学校还在高年级开展有关气象方面的公开课。例如在“世界气候类型”的课堂上,老师和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来搜集世界各地的多年气温平均和降水平均数据,并将数据制作成直观的曲线图和直方图,配以典型的地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图片,使孩子们融入到科学探究学习的快乐氛围。
浙江则充分发挥社会教师的力量,在浙江省气象学会下属成立校园气象协会。校园气象协会通过采取总结推广工作经验、搭建交流平台、举办辅导员培训班、编撰气象科普教材等措施,全面推动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工作。
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小学生科技中心打造气象科普教育品牌课程,以气象、环保、天文等课程作为气象科普宣传的前沿阵地,建立气象教育课程体系,将气象与环保、天文等内容纳入其中,借助课程宣传气象和环保理念,让学生们体验观测带来的乐趣。
在安徽,合肥市东风小学依托校园气象站将气象科普进校园的活动与气象观测服务农业生产课题研究相结合,以学校的研究为中心,向周边农户提供实时气象为发展方向,做到学以致用、科技兴农。
在全国各地,校园气象站工作正有声有色地进行中。
中国气象报资料图
未来仍需规范管理
中国气象学会在推动青少年气象科普工作方面也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2004年5月,北京市崇文区体育馆路小学建成“红领巾气象站”,在中国气象学会选派的气象辅导员的协助下,该校气象小组开始履行观测气象要素的职责。同年,中国气象学会首次对校园气象站辅导员进行表彰。
2012年10月,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将校园气象站纳入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命名范围,首次命名26家“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示范校园气象站”,并通过“全国气象科普校园行”活动对十几所学校进行调研和情况反馈。2014年,中国气象局和中国气象学会联合修订并印发《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办法》,有效规范其申报、评审、命名和考核等管理工作。
与此同时,一些地区也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比如厦门市气象服务中心联合思明区教育局、思明区科协共同出台了《厦门市思明区校园气象站运行管理办法》,从校园气象站的选址与建站、运行管理、设备维护等内容对这一工作进行规范管理。
刘波表示,目前,中国气象局已完善了10个试点省(自治区、直辖市)校园气象站建设,并将其纳入“全国中小学气象科技活动联盟”体系,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在全国已建成的校园气象站开展“小小气象观测员、预报员、播报员比赛”“校园气象探究课”等校园气象科技实践活动,从而提高校园气象科普社会影响力,使学生真正在气象科普实践活动中受益。
蓝天,阳光,孩子求知的双眼。全国校园气象站的科普种子在春风下,越飘越远,撒在孩子们的心里,终将开花结果、茁壮而立。
黑龙江:美丽的校园风景线
中国气象报记者 袁长焕
“我们学校有气象站啦!”黑龙江省鸡西市中学常务副校长刘务才的脸上呈现出自豪的神情。
鸡西市中学校园气象站是2014年黑龙江省建设的5个校园气象站之一,由中央财政、鸡西市气象局和学校三家联合投资建成,也是目前黑龙江省建设规模、气象设施和功能为齐全的校园气象站。在这里,一个52平方米的科技活动室和气象工作室十分抢眼。科技活动室配备了气象科普图书、挂图、光盘、宣传板和电子显示屏,气象工作室配有电脑、投影仪等相关设备。在这里,学生除了可以读书、做习题以外,还能学习气象科普知识。在每周的气象实践课中,同学们在配置LED信息显示屏的气象站里对观测数据进行实地学习和动手操作。
鸡西市中学教师付忠艳说:“我们把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在观测实践中的感受进行印证,拓展学生科技实践活动的空间,培养其探索科学的兴趣。”
而对于黑龙江省富锦市第九小学的李博文来说,校园气象站更是意义重大。作为站长,为了能够在时间里观测到下雪天的降水量,他曾经起早来到学校,一个人将冰冷的雪装进雪量器。哈尔滨市中山路小学校园气象站站长周媛媛则通过气象观测活动,爱上了气象科学。她对记者说:“我长大后想像宋英杰叔叔那样在电视上为大家播报天气。”
据记者了解,下一步,黑龙江省将制定校园气象站建设及运行管理指导意见,明确校园气象站建设标准和运行管理模式,完善校园气象站的运行机制;对校园气象站的选址、建站、设备维护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做出要求,规范全省校园气象站的建设及运行管理;还将制定详细的考核评价细则,把校园气象站建设工作纳入其中,要求每个县至少建立一个校园气象站。
小行动改变大气候。校园气象站的建设将促进黑龙江气象科普宣传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本着气象科普从娃娃抓起的原则,在未来,黑龙江将加大校园气象站的建设力度。
天津:校园气象科普成“常态文化”
中国气象报记者 张妍
5月19日,在天津市中学,气象科技人员为全校师生演示了气象观测站内各种观测设备的使用方法,手把手教学生们开展气象观测。
天津市中学是市气象局在2014年底建成的5所校园气象站之一,而此次课程也已是市气象局在校园气象站开展的第4次科普教学活动。天津市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孙玫玲介绍说:“校园气象站建成之后,我们与每个学校都签署了《局校合作备忘录》,对双方承担的科普宣传责任和义务给予了明确。今年,我们针对校园气象站制订了详实的科普教学计划,并开展了科普课程。”
自2014年实施气象宣传科普示范建设项目以来,天津市气象局将“打造气象科普进校园示范项目”作为年度重点任务,积极推进标准化校园气象站建设。市气象局力求通过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将校园气象科普工作业务化、常态化。
在签署了《局校合作备忘录》后,市气象局与校方共同成立了“校园气象站工作领导小组”,积极监督、维护和促进校园气象站建设工作,旨在携手打造本地区气象科普教育交流平台,形成科普教育联动机制,打造科普教育品牌,有效增强青少年气象防灾减灾和自救互救能力。
市气象服务中心宣传科普科科长金峰告诉记者:“为确保校园气象科普活动常态化,市气象局的职工受聘成为校外辅导员,定期为学生们讲解气象课程。同时,学校也建成了以学生和老师为主的‘气象科普志愿者队伍’,宣传气象科学知识,开展气象观测工作。”金峰也是校外辅导员之一。他的教学任务是定期为学生们讲授气象知识发展进程,带学生们到市气象局的气象科普馆进行实践学习等。
孙玫玲告诉记者:“气象部门选派了气象预报、气象探测、气象影视制作、气象科普宣传等不同领域的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目的就是希望能够为学生们提供全方位、多层面的气象知识。”
校园气象站建成半年多来,几所试点学校都掀起了学习气象的热潮。第21中学的教师张婉丽在闲暇时间中坚持每天开展两次气象观测并记录下数据,学校还专门成立了气象环保社团;而中学也在原有的环保社团里增加了气象元素,积极招收团员,并定期开展活动,向学生们普及环保和气象常识。
浙江:“零距离”拥抱气象科学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 劳秀峰 记者 汪玲玲
清晨,浙江省海宁市马桥街道中心小学蓝天气象哨的小气象员们在进行每天固定的气象观测活动。“气温23.5℃,相对湿度76%,西南风3级”,孩子们用准确规范的动作来完成观测任务。气象科普之花处处盛开在浙江省中小学的校园里。
让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场景:嘉兴市实验小学三年一班的课堂上,教师申海明正在给学生们上每周一节的气象科普课。今天,他带来的是“神奇的气压——瓶子吞鸡蛋”气象科普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观察、思考、操作,能够掌握大气压的有关知识。”申海明介绍道。自2012年以来,浙江气象与教育部门联合,将气象应急避险知识纳入中小学新版教材中,气象科普知识正式全面进入全省中小学课堂。此后,浙江省气象局先后出版了《小学气象科学普及教育读本》《中小学气象科技探究实践》等系列丛书,被广泛作为校园气象科普教材。
下一个画面:来自岱山县秀山小学的老师邱良川正在认真聆听省气象的讲座。这是他第3次参加由省校园气象科普协会主办的全省校园气象科普辅导员培训班。作为全国气象科普辅导员,30多年来邱良川一直致力于推进校园气象科普工作。他一手创办的秀山小学红领巾气象站,是全省批“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示范校园气象站”中的一员。尽管从事校园气象科普工作多年,邱良川还是听得十分认真。他说:“辅导员的每一块短板都将是制约校园气象科普发展的重要因素。”
据悉,校园气象科普协会自成立以来,十分注重队伍建设,每年定期召开校园气象科普辅导员培训班或经验交流会,探讨校园气象科普工作发展方向与工作重点。截至2014年,共有15位教师获得中国气象协学会“全国气象科普辅导员”称号。
场景三:3月23日,杭州市闻涛小学的操场上正在举行“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暨校园气象站成立仪式。省校园气象协会理事长俞善贤以《天气预报是怎么做出来的》为题进行了科普讲座;校外气象科技辅导员盛晖则介绍了气象要素的观测方法和仪器的使用规范等内容。
近年来,浙江省气象局深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强与教育等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推动气象校园科普工作发展,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出气象科普之花的绽放之美,让气象科学知识与孩子们加强了“零距离”接触。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浙江省共建有校园气象站82个,累计评选出“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基地”30个,另有11所学校被授予“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示范校园气象站”称号。
重庆:积淀历史 共筑梦想
中国气象报记者 任俊 通讯员 叶彬利
“We are deeply impressed by their ability to explain such complex weather analysis systems.”(编者注:他们解释这些如此复杂的天气分析系统的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6月5日,当记者走进重庆市北碚区大磨滩小学荣誉室时,便被嘉宾签名簿上的一段英文字符所吸引。该校常务副校长刘斌介绍,这是美国和加拿大的博士生团来校参观后的留言。
作为全国示范校园气象站,大磨滩小学红领巾气象站建成于1975年10月8日。学校始终秉承“慧眼观气象风云,睿智铸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坚持走以气象科普教育为特色的发展之路,培养了一批批的气象小哨兵,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们一直在努力营造一种浓郁的气象科普教育文化氛围。”刘斌介绍说。从校门到观测场有一条气象科普之路,包含气象观测发布栏、气象谚语篇、气象学家篇、气象知识篇;在教学楼走廊、过道张贴常见气象灾害防御宣传画;班级和老师办公室的命名也蕴含着气象元素。
外在修饰的同时,内涵的锤炼更是重中之重。从学年下学期开始,每个班级的气象科普课,由隔周一堂变为每周一堂,每周还定时开展两次气象科技社团活动。自编的《气象科技活动》校本教材,早已投入各班教学中,该教材在首届全国气象科普作品观摩交流活动中被评为作品。
“气象小哨兵主要由3至6年级的学生组成。”大磨滩小学气象辅导员周刚介绍,气象小哨兵主要采取自愿申请的形式,每支队伍大概有30人左右。建站近40年以来,每天对气温、降水、风向风速等的观测从未间断。小哨兵除担负观测职责、发布天气信息外,也主动参与由气象部门和学校组织的校外气象科普宣传活动,并撰写观测日记、气象小论文。
“我们在外出进行科普宣传时,首先要向大家介绍具有实用性的气象科普知识。”雷电中队的小哨兵文顺兴、吴婷艳、谢鑫等都很有科普经验。
在大磨滩小学,学生个个都是气象科普宣传活动的参与者,家长也是科普宣传的有力支持者。此外,北碚区各相关部门也积极推动这一工作,在政策、资金和技术上都大力支持。
“我们的特色就是要做到气象科普从娃娃抓起,引导他们从小学习、了解和应用气象而又不局限于气象。”刘斌介绍,该校的目标就是以气象科普教育为原点,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科学,关注气候与环保等多领域,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防灾减灾意识和节能环保意识。